黄骅市城市防洪的思考
来源:华体会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:2024-08-11 22:48:12
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部、渤海湾畔,地处“环渤海、环京津”的“双环”枢纽地带和神华工程的龙头位置,北倚京津,西靠沧州,南与海兴、盐山接壤,隶属河北省沧州市辖区。黄骅市境位于北纬38°9′至38°39′,东经117°5′至117°49′,城镇居住人口7.62万,城市化率18.58%。东西长55Km,南北宽46Km,总面积2251Km2,总人口41万。城区位于市域中部,东经117°05′~117°49′,北纬38°09′~38°39′,市区面积100 Km2。城区面积20 Km2。辖区内人口以汉、回两族人口居多。
黄骅历史悠远长久。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古为兖州之地。春秋为齐、燕两国所属。自秦王政26年(公元前221年)置柳县,二千多年间,历代在境内建置颇繁。汉置章武、高城,隋设鲁城,唐领乾符,宋为清池,盐山分辖,后代因袭。1938年称新海县。
1945年为纪念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烈士,经山东省委批准,新海县和新青县合并更名为黄骅县,属山东省渤海区。1949年8月,黄骅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,11月,缩编县下行政区,时辖10区,行政村354个。1958年6月,属河北省天津专区(驻沧州);12月,划归河北省天津市。1961年6月1日,黄骅县改属河北省沧州专区。1989年,黄骅撤县设市。
1996年,黄骅辖6镇:黄骅镇、南排河镇、吕桥镇、羊二庄镇、常郭镇、旧城镇;3乡:齐家务乡、官庄乡、滕庄子乡。306个自然村,327个行政村。2004年1月恢复羊三木回族乡建制,至此,黄骅市共辖10个乡镇,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。
黄骅市交通发达,205国道和307国道从市区通过并交汇,形成较发达的公路交通网。朔黄铁路和沧州至黄骅港的地方铁路从市区中南部东西贯穿,黄万(北至天津万家码头、南至山东)铁路纵贯南北,在市区建有货站及客运混合站。石黄高速及津汕高速已开工建设。从而形成“三个黄金交通十字”,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,带来了黄骅陆路的便捷优势。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的出海口,已形成通往世界各地港口开放城市的海运物资集散地。城区道路绝大多数都是方格网状布局,分主干道、次干道、支路。以城区干道联系城市各大功能区。
黄骅市共有10个乡镇。水资源(2003年统计数)可利用总量4167.04万m3,人均可利用量102.38 m3/人;正常年用水量4167.04万m3,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64.4万m3,占总用水量的1.6%,工业用水量1967.73万m3,占总用水量的47.2%,生态用水量1954.71万m3,占总用水量的51.2%。主要矿产资源为石油和天然气,是大港油田的主产区。黄骅是中国盐业发源地之一。境内有盐田面积220 Km2,年产原盐150万吨。早在春秋时代,齐国以鱼盐雄天下,此地为产盐重地。历代不衰,现在已经成为长芦盐的四大盐区之一。
市内工业以资源化工业、五金制品业、塑料模具业、皮革业、线路板业、玻璃钢业等为主导产业。工业名优产品主要有“大禹”牌闸门启闭机系列,“航凌”牌电路板,“同”字牌滑车、电焊网等。
近年来,黄骅市教育科技发展迅速,全市共有中学33所,其中市区7所,小学89所,其中市区12所。市区中小学在校生23383人。另外,市内有聋哑学校1所,幼儿园5所。
黄骅市在国家、省及沧州市级获奖的科技项目有十几个,其中“小型电渗析装置在高浓度苦咸水中的应用研究”获2003年度国家大禹水利科技奖,远洋五金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。
文化体育事业也得到逐步发展。市内建有全省最早的县级博物馆,歌词《晒盐的汉子》获得全国“五个一工程奖”。群众性体育事业得到普及,1990年黄骅获得“全国体育先进县”称号。
黄骅连续五届进入河北“十强”县市行列,是2002年全国县级城市百强县(市)之一,被命名为“中国冬枣之乡”、“河北苜蓿之乡”,被河北省委、省政府确定为“全省25个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”之一,1992年被确定为河北省对外开放城市。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(见表2-1)。
黄骅市境内地势平坦,自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,地面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,地面海拔高程1.8~7.5m,西南部为相对高地。海岸平坦宽阔,属淤积型泥质海岸。城区高程3~5m,最低点笛子坑2.9m,最高点百货大楼7.4m。城区地势较平坦,有小的起伏,形成相对的高地、洼地。百货大楼附近为高地,市医院附近和海园市场为洼地。
黄骅市地处九河下梢,共有省、市、县三级河道21条,其中子牙新河、捷地减河是黄骅的主要行洪河道,北排河、南排河是黑龙港河系的两大排沥入海河道,其余的均为排沥河道。城区地处黑龙港流域,南排河位于城北1公里处,南排河能否安全行洪,必然的联系到黄骅市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黄骅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,因临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,年际变化大,四季分明,温差较大,春季干旱多风,夏季炎热多雨,秋季天高气爽,冬季干燥少雨,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24mm,最大年降雨量1343.5mm(1964年),年最小降雨量247mm(1968年),年平均气温为12.1℃,极端最高气温43℃,极端最冷气温-21.3℃,最大冻土深度60mm,全年无霜期平均210天。黄骅市春秋季节盛行西南风,有8个月以西南风为最多风向,冬季盛行西北风,夏季盛行东风,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2755小时,光照充足。
黄骅属平原城市,境内洪涝灾害主要是河道决溢所致,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,是造成黄骅旱涝交替为害的重要的因素。从目前情况看,城区洪涝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:1、城区连降大到暴雨,积水不能及时排出,造成沥涝灾害;2、上游地区大面积普降暴雨,南排河超标准行洪,若城区北段出现漫堤决口,城区将遭受洪涝灾害。
从历史上水灾情况分析,黄骅市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一是输入型。即上游客水来量超标,河道决溢造成洪涝灾害。二是洪涝灾和风暴潮迭加型。即本地暴雨造成的涝灾和沿海风暴潮相遇,海水顶托,洪沥水排泄受阻,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。
1953年,进入7月以后,境内洪沥交加,从7月1日至8月底,降雨量517mm,全年降雨915mm。南运河右堤决口,洪水东入黄骅,洪沥交加,同时受台风影响,发生大潮,潮水越海挡浸境,汇入境内洪沥水,受海潮顶托,排水不畅,造成大面积积水成灾,耕地有6.79万公顷积水,积水平均深0.8m,洼地1.7~2.5m。有265个村被水包围,倒房2.0万多间,砸死3人,淹死7人。死亡牲畜6头,猪羊300多只。
1964年,气候反常,春夏大涝,灾情甚重。年降雨量达历史之最1343.5mm,7月至9月初,黄骅连降大暴雨13次,降雨量926mm,加之上游客水多,境内河道均超标准排水,造成黄骅市大涝,淹地4.85万公顷,成灾4.76万公顷。7至8月间,全县有250个村被水围困,倒房1万多间,砸死3人,砸伤11人,是历史罕见的沥涝灾年。
1977年7月至8月,黄骅全境平均降雨595mm,7月30日南排河强行通过850 m3/s,超标准298 m3/s行洪,洪峰水位达到6.5m,洪水位高出地面1.2m。造成白庄闸决口20多m,经3个小时苦战堵住了决口。城区积水最深达1m。
黄骅城区防洪主要采取“对外封闭,对内强排”的方法,利用新石碑河、东风干渠、一夜河、朔黄铁路、黄北排干和塑黄铁路路基形成封闭系统,保证客水不入城区。城区积水则采用新石碑河排水泵站和其它城区泵站强排出境,确保城市安全。黄骅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(见图4-1)。
同时,充分的发挥非工程措施作用,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、技术参谋责任制、分级负责责任制、分部门负责责任制、防汛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五种责任制,由市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,并成立专门用于城市防洪的专业抢险队、常备队和后备队,按城区外围防洪需要储备防汛物资以备抢险急用。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,保证通讯联络、信息畅通。
防洪工程体系存在的问题:城区外围河道南排河、新石碑河、东风干渠、黄北排干,河道淤积严重,堤防损坏,堤顶高程降低,排水能力降低。市区排沥工程设计标准低、不配套,还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。
建设人水和谐,集城市防洪和人文景观一体的精品项目。黄骅市充分的利用市区西部原七一砖厂的旧窑坑(现名西湖),做全面开发、整修,堤防护砌加固,并与市内人民公园内的人工湖互通,整个湖区水面面积32万m2,可蓄水64万m3。现西湖三面分别建起了金都花园大酒店、别墅区、度假村,建设别致的泊于湖边的楼船,建筑造型独特优美,南面307国道直通港口,一片绿地位于307国道和西环大街的交汇处,紧傍西湖,波光潋滟,树影婆娑,映入每位来黄骅客商的眼睑,美不胜收,打造出人水和谐,水城一色的美丽画卷。
黄骅市在城市防洪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:一是加强领导,及时动手,明确任务,落实责任,建立了以指挥部系统为枢纽的完整的防汛系统,包括指挥系统、参谋系统、通讯保障系统、防守抢护系统、后勤保障系统和军民联防系统,加强了防汛纪律;二是加强督导检查,责任落实,务求工作实效;三是狠抓重点工程建设,确保安全度汛;四是加强抢险队伍建设,增强应急作战能力。这一切无论在城市防洪抢险,还是在“96.8”洪水,以及“97.11”号风暴潮中都得到充分的印证。当然,也有很多应该吸取的教训,主要是城市在防洪规划、设计、建设问题上存在一些漏洞,如城市外围缺乏系统的排水泵站,若发生大强度、维持的时间长的暴雨,城市积水难以及时排除,给城区居民出行造成不便,给国家、集体和个人造成财产损失。
全面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》,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方针,确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增强防汛抗洪的紧迫感和责任感,高标准、严要求,全力以赴、扎实有效地做好防汛工作。
总的原则是贯彻行政首长负责制;以防为主,防抢结合;全面部署,保证重点统一指挥,统一调度,服从大局,团结抗洪,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,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,全力以赴搞好抗洪 。
根据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划和防洪存在的问题,应采取以下对策:(1)根治城区外围主要排沥河道,对外围河道进行清淤,加固堤防;(2)彻底根治南排河,一部分加高堤防,一部分清淤;(3)对城市排水管网及配套泵站进行更新改造,慢慢地提高排水标准;(4)逐年增加城市防洪资金的投入;(5)进一步科学、系统地编制城市防洪预案,在实施中不断加以完善,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。